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食品價格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

我國糧價對食品及整體通脹的影響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形式是全社會商品價格的上漲。一方面,糧食價格僅僅是整個社會商品價格的一部分,結構性的糧食價格上漲,並不一定代表全社會商品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作為全社會商品鏈條的最上遊,糧食價格的上漲又可能逐步向下遊傳導,從而影響整個商品體系的價格。因此,糧食價格對整體通脹形勢的影響,一方面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又需要通過合理的手段加以控制。我國CPI未發佈具體權重,但通過簡單分析可估測出食品價格約占1/3的權重,食品價格的變動對CPI的影響較大。由於糧食僅占1.7%的權重,因此糧食價格變動對CPI的實際影響很小,但糧食屬於必需品,其價格變動受關註程度高,所以糧價變動對社會大眾的心理影響更大。而食品價格對CPI整體的影響,我們認為:首先,食品價格在CPI中的權重大,對CPI變動的影響也大。2002年1月至今,我國CPI指數共上漲瞭19.6%,年均增長1.92%;食品價格共上漲瞭91.6%,年均增長6.29%;非食品價格共上漲瞭9.5%,年均僅增長0.86%。食品價格年均拉動CPI同比增長1.57個百分點,而非食品價格僅為0.35個百分點。可見,我國食品價格不僅長期處於較快上漲的態勢,其對CPI的拉動作用也十分明顯。在我國,食品價格受短期波動因素的影響較大,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是以農戶小規模種植、養殖為主的,對於市場缺乏理性預期和判斷,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較差;行業的進出入門檻較低,市場往往放大周期性波動;防災減災能力較弱,易受短期災害影響;價格發現工具(如農產品期貨市場)還不成熟、健全。其次,食品價格大幅波動導致CPI過快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空間。近年來,我國食品價格受糧食、豬肉、鮮菜等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屢次上漲並推動CPI漲幅超過政府通脹控制目標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如2007年受豬肉價格推動引起的CPI上漲,至2008年2月我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達到23.3%的高點,CPI則同比上漲8.7%,為應對通脹壓力,人民銀行采取瞭從緊的貨幣政策,並在2007年連續加息6次。而同一時期,全球主要經濟體為應對不斷深化的金融危機,都采取寬松甚至超寬松貨幣政策,我國央行直到2008年10月30日才首次降息。可以看出,食品價格的高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瞭貨幣政策的發揮空間。未來10年我國食品價格及通脹的走勢分析目前來看未來10年我國食品價格仍將保持長期上漲的趨勢,主要原因包括:1.隨著我國糧食供應對外依存度的提高,整體食品價格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未來十年我國糧食供需將處於緊平衡,除稻米外對進口糧食的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從長期來看,美國推出QE3貨幣政策,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造成沖擊,能源、糧食價格上漲壓力巨大,糧食作為整體食品的最上遊,其輸入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傳導至整個食品行業。2.經濟增長、快速城市化導致食品需求總體增加和需求結構變化。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51.3%,10年來年均城市化率提高1.36個百分點,是全球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傢之一。經濟增長和城市化使得我國居民的食品結構由糧食、蔬菜轉向肉禽和奶蛋。糧食作為飼料原料的間接需求增長快於作為直接需求的口糧的下降,導致我國食品需求總體增加。同時,城市化過快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還帶來農村出現暫時“空心化”的現象,不利於農產品的供應增長。3.我國可用耕地少,生產規模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4畝,為世界均值的一半。農業生產一直處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下,不僅耕地面積狹小,而且地塊分散,這造成我國農業對勞動力過度依賴、機械化程度低。與發達國傢大型農場的集約化耕種模式相比,我國人均農業產值僅為美國的1/10,單位面積的拖拉機數量僅為美國的1/3,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此現狀仍將難以改變。4.流通成本仍將長期偏高。一是運輸成本上升。我國主要城市蔬菜、水果、肉類等食品自給率偏低,需要通過異地運輸,隨著油價、通行費、汽車修理等費用的上漲,近年來食品的運輸費用不斷增長。二是流通環節增多,農產品產銷往往需要經過“農民—收購商—運輸—批發市場—分銷商—零售商”的產銷鏈,流通環節較多提高瞭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從國內情況看,未來10年我國經濟整體增速將由過去10年的接近兩位數增速逐步回落至6%~8%,逐步實現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速的“軟著陸”,社會總需求難以出現大幅增長。從國外情況看,在全球流動性較為充裕、通脹預期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央行推出大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同時,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下降,以及國際收支不斷向平衡狀態靠近,將逐步減少境外資金大規模流入的壓力,外匯占款大幅增長的可能性將下降。總體來看,未來我國整體通脹水平保持溫和上漲的可能性較大。食品價格仍將是影響通脹出現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因素。盡管從整體看未來我國通脹將保持溫和上漲,但受食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未來10年仍可能出現若幹次較大的波動。其一,在全球流動性和金融資本的參與下,國際糧食價格波動的頻率不斷增多,振幅有所擴大,對我國糧食價格產生波動性影響;其二,全球極端天氣變化增多,對糧食、蔬菜等作物產生波動性影響;其三,受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的制約,我國豬肉價格仍未擺脫3~4年一個波動周期的影響,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仍將左右CPI的走勢。政策建議(一)積極發展國內生產,堅持糧食基本自給方針不動搖。要堅持把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作為糧食產業發展的總體方針。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要立足國內資源條件,保證我國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我國糧食需求數量大,加之國際市場變數多,單純靠進口不能解決我國糧食需求快速增長的問題。堅持把轉變生產方式作為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的根本途徑。堅持把優化區域佈局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堅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為促進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進良種研發應用、著力解決幹旱問題、積極推進機械化、努力減少產後損失。綜合運用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政策,保護好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二)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增強國內糧食供給穩定性。一是改革傳統進口思維,實施積極的進口策略。要把傳統的以應急為目的的突發式進口,轉變為積極的常態化進口。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在國內糧食供給充裕的情況下,如果國際糧價低於正常水平,也可以大量進口,進入國傢儲備,不進入即時流通。以現期的進口補足遠期的供給缺口;二是積極實施農業企業“走出去”戰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積極支持農業企業在亞非拉地區“走出去”,培育我國的跨國農業企業。可考慮與亞非拉國傢建立農業合作開發區,通過增加全球糧食供給間接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同時積極參與區域間和國際農產品交易、儲備、定價等市場機制的構建。(三)積極研究建立更科學的通脹預測和控制政策體系。一是對以CPI作為衡量整體通脹水平主要指標的體系進行調整。可嘗試建立GDP平減指數、GDP增速與M2增速差值、核心通脹指數等一系列反映通脹水平的指標,多角度衡量識別結構性通脹和貨幣性通脹,為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科學參考。二是貨幣政策應對結構性通脹和全面通脹區別對待。由於食品價格受短期供求關系引起的CPI上漲和全面通脹的產生原因不同,應對機制也不同。三是建立與我國國情及所處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合理通脹水平衡量標準。與發達國傢相比,新興市場國傢的經濟增長普遍對貨幣增長具有依賴性,通脹水平也要高於發達國傢。我國所處發展階段與歐美國傢不同,不宜以歐美經濟學教科書中的3%作為控制通脹的標準。與其他 “金磚國傢”相比,中國的通脹水平仍處於可控范圍。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顯著高於通脹水平的前提下,貨幣當局可建立與我國國情及所處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合理通脹水平衡量標準(如GDP增速的一半)。四是發揮政府對市場的調節作用,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可考慮建立保障性食品管理局,對離退休人員、低收入人群定向發放食品補貼等措施。(作者單位:國傢開發銀行研究院)推薦閱讀:央行調查:近六成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報告稱我國生活水平區域差異擴大 民眾最憂物價央行認為物價基本穩定 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實施

新聞來車貸台南龍崎車貸源http://news.hexun.com/2013-01-10/149986996.html

台北內湖房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verlyr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